女儿第三次复学失败之后,我彻底明白:这3件事,家长必须要提前打通!

休学的孩子,每年只有 20%-30% 的孩子能复学成功,多数孩子要试 2 次以上才能稳住。 以前我总觉得 “危言耸听”,直到陪着女儿经历三次复学、三次退缩,才真正体会到这条路有多难! 难的不只是孩子,更是揪着心的我们。 女儿初中是尖子生,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,可一进市重点高中,一切都变了。 刚上高一她就说数学听不懂,后来成绩排名直接倒数。 从那以后她开始请假,从一周一天到每月要请十几天。 高一上学期没结束,干脆在家待了半年。 这是她第一次休学。 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一直陷在这种状态里。 后...


休学的孩子,每年只有 20%-30% 的孩子能复学成功,多数孩子要试 2 次以上才能稳住。

以前我总觉得 “危言耸听”,直到陪着女儿经历三次复学、三次退缩,才真正体会到这条路有多难!

难的不只是孩子,更是揪着心的我们。

女儿初中是尖子生,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,可一进市重点高中,一切都变了。

刚上高一她就说数学听不懂,后来成绩排名直接倒数。

从那以后她开始请假,从一周一天到每月要请十几天。

高一上学期没结束,干脆在家待了半年。

这是她第一次休学。

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一直陷在这种状态里。

后来才慢慢理清,市重点紧凑的学习节奏、周围同学的追赶压力,或许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她能承受的范围。

展开剩余90%

实在没别的办法,我们咬着牙做了转学的决定,把她送到了县城的普通高中,盼着换个宽松些的环境能让她缓过来,这才算开启了她的第一次复学。

进入普通高中,刚开始她还说 “同学挺好”,我松了口气,可才上了三个月就又休学了。

无奈之下,我跟她爸商量把她转去老家县一中,让姥姥姥爷照顾,盼着新环境能好点,可她情况更糟:

走 20 分钟上学的路,她哭了一路,

到校门口干呕,总说肚子疼却查不出毛病,

眼神木木的,还说 “活着没劲儿”。

我只能接她回家。

经历第三次休学那天,我开车回家,手心全是汗,眼泪糊住了路。

我一遍遍想:初中那么优秀的孩子,怎么上高中休学了呢?

这样下去,别说考个好大学,高中毕业证能不能拿到都难说。

以后她怎么办?这条路,我真不知道还能陪她走多久。

后来实在没辙,我到处求助,直到跟着亮妈学习,我才彻底理清:

孩子复学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充满试错、反复的曲折路。

女儿前两次复学,其实都只是口头上的同意,但是她的认知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没变,

还是觉得成绩跟不上就是失败,一遇到紧张就想逃回家。

最后只能一次次陷入 “上学→跟不上→自我否定→回家” 的循环,而我也跟着在 “期待→希望→失望” 里反复内耗。

只有真正看清孩子心中的害怕,帮她把自我否定的心结打开,才能让她带着安全感顺利复学。

一、怕学业断层

孩子休学后,最怕的从来不是回学校,而是怕回去后学习跟不上。

女儿第一次复学前,整夜整夜失眠,哭着跟我说:“我都半年没学了,肯定听不懂。”

那时候我没理解女儿背后的情绪,反而急着给解决方案:看网课,请家教一对一补习,可越说,她越抵触。

其实,她深层里藏着的,是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。

当孩子长期处于 “努力了也没用” 的环境里,大脑会逐渐形成 “我能力不行” 的固化认知,

哪怕换了新学校、新环境,这种 “自我否定” 也会像影子一样跟着她。

之前在市重点跟不上、考倒数的经历,已经让女儿认定 “我就是学不好”;

哪怕换了新学校,“我不行” 的想法也扎了根。

孩子理智上想复学,可脑子里总有个声音跳出来:“你肯定做不到,别白费力气。”

作为家长,要先帮孩子打破这个 “自我否定陷阱”:

1. 先共情“不安”,再给足 “无条件的爱”

孩子说 “跟不上”,本质是在试探 “我的价值会不会被成绩否定”。

这时候别着急给方法,先共情她的恐惧:“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慌,怕跟不上课、怕比别人差,换成我面对那么多没学过的知识,也会担心到睡不着。”

然后一定要把 “底线” 说透:“在爸妈心里,你的心情比成绩重要,你这个人,比‘上不上学’‘能不能跟上’都重要。

以前催你学习,是怕你以后吃苦,但现在你走不动了,咱们就歇,歇够了再走;就算一直跟不上,爸妈也不会怪你,你永远是我们心里的第一位。”

心理学里说,孩子的不安本质是 “确认需求”:他怕的不是 “落后”,是我落后了,我就没有价值了,爸妈就不爱我了。

当你明确告诉他 “你比成绩重要”,就是在帮他重建 “自我价值感”,这才是对抗 “习得性无助” 的核心。

2. 用 “小步子原理” 重构成功认知

小步子原理,简单说就是不盯着“跟上全班进度” “考到班级前几”这类遥不可及的大目标

而是把它拆解成孩子稍加努力就能触达的小任务。

通过每一次小任务的完成,帮他积累 “我能做到” 的真实信心,慢慢打破 “我不行” 的自我否定,重新建立对 “成功” 的认知。

]别跟孩子说 “加油”,这种空泛的话只会让他更自卑。

不如把标准降到他踮脚就能够到的地方,用微小成就积累胜任感。

比如:

“第一天去学校,能坐满一节课就是进步” “如果能跟同桌借一块橡皮、说一句话,就是成功” “哪怕上课只听懂一个知识点,也比在家发呆强”

曾经有个孩子,第一次复学只待了 20 分钟就哭着给妈妈打电话。

妈妈没有指责她 “没坚持住”,反而说:

“能走进教室坐下,就已经比昨天的你勇敢多了,妈妈知道你在努力,慢慢来。”

就是这样一次次的 “小肯定”,让孩子从 20 分钟、1 节课,慢慢撑到了完整的一天。

二、怕社交脱节

“同学会不会问我‘之前去哪了?’”

“课间大家围在一起聊天,我插不上话怎么办?”

“没人跟我一起吃饭、上厕所,会不会很奇怪?”

比起学业压力,很多孩子更怕校园里的隐形社交压力。

这背后藏着青少年心理学的核心规律:12-18 岁是 “社会认同形成期”,他们对 “同伴评价” 的敏感程度远超成人。

之前我总给女儿说别管别人,做好自己,这根本没用,她还是会因为同学一句提问慌到躲厕所。

后来才懂,帮孩子缓解社交恐惧,关键是搭 “社交安全网”:

1. 和学校协商缓冲节奏,给她 “退一步” 的空间

不用逼孩子 “全天在校”,可以跟班主任申请过渡方案:先上半天课、中午回家,避开午休独处的尴尬;

或暂时不上晚自习,减少 “被围观” 的压力。

我女儿第三次复学,就是先上上午课,她说 “知道中午能回家,心里就有底了”。

2. 准备 “自然回应”,帮她掌握对话主动权

复学前一起模拟场景,准备轻松的回应:同学问 “之前去哪了”,就说 “身体不舒服养了阵子,现在好啦”;

同学问 “能跟上吗”,笑着说 “慢慢补,以后不懂还得请教你”,这样既不刻意,还能留足面子。

三、怕没有退路

有次女儿做咨询时说:“我也想复学,可我怕适应不了,爸妈会彻底失望,我就没借口待在家了。”

直到那时我才知道,之前她在学校怕成绩跟不上、被同学忽视

这种情况对她是 “心理创伤”;一提复学,她就会触发 “创伤后应激反应”

她怕的不只是上学,是重新体验那种无助崩溃的感觉。

1. 主动留 “退路”,告诉她 “不行就回家”

我跟女儿说:“复学要适应,咱们一步步来。

哪天压力大想回家,直接给我打电话,我立马接你。

这不是失败,只是咱们需要再歇一歇。

有次她中午打电话说 “想回家”,我没问原因就去接了。

回家后她反而说:“其实没大事,就是突然慌,现在好了,明天想再试试。” 她知道 “有退路”,反而更愿意尝试。

2. 用具体规划代替空泛的担忧,把选择权交给她

别回避 “不上学” 的话题,反而可以跟她一起规划:

“如果你暂时不想去学校,爸妈不逼你,

但咱们得想清楚:接下来是学手艺,还是找份兼职?

不管选哪条路,爸妈都陪你准备。

但也要知道,学手艺要练,兼职会有委屈,可能比上学累。

每种选择都有责任,你要想清楚。”

这种对话不是施压,是让她感受到决定被尊重,并开始思考以后怎么办。

写在最后

孩子休学不是灾难,是她在求救

求我们别只盯着上学,多看看她的害怕;

求我们别只给安排,多给点理解和退路。

复学这条路很难,但只要找对方向,陪着孩子慢慢走,哪怕慢一点,总有一天她会愿意重新迈出那一步。

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接纳和支持,才是她对抗恐惧的最大勇气。

在帮助孩子复学的过程中,你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?是来自孩子行为的反复,还是学校的压力,或是自己的焦虑呢?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相关资讯